传承民族手工艺

弘扬大中华文化

传承工匠精神 升级中国制造 需要先培育“大国巧匠”
来源: | 作者:大国巧匠 | 发布时间: 1993天前 | 698 次浏览 | 分享到:
传承工匠精神,从中国制造升级到中国精造、中国智造、中国创造,离不开“大国巧匠”。

工匠精神是工业经济时代的产物,是精致化生产的要求,是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的精神动力。把工匠精神比作软件,而硬件则是大国巧匠,没有硬件的支撑,软件就成了空中楼阁。大国巧匠们把工匠精神落实在每一个生产企业,注入到每一件中国制造,不断雕琢产品,不断改善工艺,精心打磨、逐步完善,只为打造最优质的产品,最好的质量,塑造更多的中国品牌,体现更高的中国品质。传承工匠精神,从中国制造升级到中国精造、中国智造、中国创造,离不开大国巧匠

大国巧匠是民族振兴的源泉,大国巧匠需要从青少年开始培养,树立诚实、勤劳、有爱心、不走捷径的价值观,社会要形成职业不分贵贱,人不分尊卑的氛围,充分认识到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平等性,弘扬劳动光荣,这是培育大国巧匠的重要任务。

德国的教育是一个更加重视动手(劳动)的教育。德国教育理念是,劳动者无论是身怀绝技的工人,普通工人、服务员,还是教授、工程师,医生……大家都是平等的,要论工资的话,那也都差不太多。甚至体力劳动的人工资还高一些。从小学后就开始分流。这对于学过手艺的人都有体会,许多手艺人如果不是从小就学的话,是不能成大器的,有的技艺超过15岁就学不会了,有的超过12岁就学不会了,有的甚至超过10岁就学不会了,所以德国教育从小学就分流是对的,比如一流的木工、一流的车钳工,一流的裁缝,一流的皮草匠……那都是10岁左右就要开始学的,绝活都要在10几岁就要开始练。在德国的文化里一个杰出教授和一个杰出的手艺人地位是平等的,他们都有丰厚的报酬,他们都能愉快地生活。

日本的教育体现在改善两个字上,所有一切都在改善当中,所以日本人在各方面都很细致,这些细致始于改善,而改善又增加了细致。这两个国家的教育文化里,匠人的培养已深入人心。他们有一大批世界一流的巧匠,有匠心,有匠魂的大国巧匠。

反观,我们中国传统教育,最糟糕的一个地方就是望子成龙的文化。万般皆下品,唯有读书高,本质是后面的学而优则仕!读书为了当官,有权有势。哪怕当不了官,也要通过读书,争取将来花最少的力气,动口不动手,挣最多的钱。这样的理念,本质是自私和利益!这样的理念,自然是培养不出大国巧匠的。日本的一流匠人比比皆是。但在中国,有一技之长的匠人却并不太为人们所关注。两个如此近邻的国家,却有那么大的不同,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?当然主要还是文化。那就是我们这个国家还需强化职业不分贵贱,人不分尊卑的社会风气。手艺人没有得到相应的社会地位。

培养大国巧匠,全社会要重温墨家思想,要解决的问题是:人与人不分尊卑,各种职业不分贵贱。也就是说,一个摸鼠标的跟一个摸斧头的人必须是平等的,搞导弹的和买茶叶蛋的人也是平等的。全社会人与人之间,发自内心地对所有职务和职业的人一样相互尊重,不能有所不同。墨家是哲学、思想、实践融为一体的,最和世界文明、特别是当代文明接轨。墨家思想就是讲究人人平等——“职业不分贵贱,人不分尊卑。只有这样,才能形成与工匠精神建设支撑的文化、社会氛围和舆论土壤,使具有工匠精神大国巧匠们,在经济上有保障,在社会上有地位,在人格上受尊重。树立匠之社会氛围,孕育匠人为本,这是践行、传承、弘扬工匠精神的首要任务,始于意识,作于点滴,成于大国巧匠之价值。